《紅配綠》入圍金漫獎了⋯⋯(இ﹏இ`。)
我想說,這不是屬於我一個人的作品。那些已經逝去的生命、受傷的靈魂,所有仍相信或不信愛的人們,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個故事。
性別議題作為靈感其實並非一種選擇,而是經驗加總的投射。在學時期同性戀朋友們的壓抑與不安,以及自己身為他人眼中非常文靜、不會反抗的的女同學所受的性騷擾:拉肩帶、猜內褲顏色、掀裙子、襲胸等等,這些都是現在想起來仍覺得噁心的事情,而且絕對不只發生在我身上,為什麼女性與LGBTQ族群需要忍受這種對待?
性別平等本來就該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事情,但它卻不是事實。去爭取這個事情成為事實是多麼荒謬,卻也那麼必要。
開始關注議題以來很常聽到反對的聲音,但更讓我難過的是哪邊都想討好的溫和理性:「在乎議題適度就好」、「這議題討論度高到讓人覺得是在消費」、「其實可以不用一直提到,這樣大家才不會反感」。
為什麼討論度很高的議題就不該被討論了呢?性別議題的討論度很高就代表性別平權了⋯⋯嗎?為什麼談論有趣的話題不會被說是在消費幽默,議題討論多了就被認為是消費議題?
當事實是性別沒有平權、任何性別都仍需活在社會框架裡才不會被認為奇怪、女性被性騷擾的比例大於男性許多、LGBTQ仍受到社會大眾的歧視與污名化,為什麼不能強調他們的遭遇呢?為什麼不能大聲討論讓更多人知道這是個需要被關注的議題?女性與LGBTQ一直以來都被當成弱勢的族群,被認為能輕易操控,被認作是某人的附屬品,被認為是該被矯正教訓的。我們並不自認弱勢,但我們的遭遇使我們成為弱勢。我們是被定義成弱勢的,但我們並非弱者。
然而當我們說想擺脫弱勢的時候,卻被反過來叮嚀「你認為自己弱勢的話就真的弱勢了」、「過度強調性別很奇怪」、「政治正確很無聊」,這種言論就跟「你太嚴肅了」、「這只是個玩笑而已別當真」、「你太敏感了啦」、「放輕鬆,沒有要冒犯你的意思啊」、「不要那麼偏激」這類的話一樣是一種變相指責。
如果玩笑必須建立在對他人的嘲諷與霸凌之下那真的不好笑。有時候人們犯錯是因為無知,但無知不代表就沒有錯。性別議題作為靈感,背後的真實故事往往太沈重,可以的話我寧願沒有靈感。但在性別平權以前,在靈感消失以前,我想一直畫下去。畫筆即是武器。
還有香港這個夏天的白色恐怖、台灣的主權問題、動物宰殺與環境破壞,即便無法改變什麼,至少我沒有選擇閉嘴。如果我們都不閉嘴,聲音或許就能傳到更遠的地方。即便無法,至少我們試過了,至少我們沒有閉嘴。
-
不小心打到太激動,還是謝謝所有助印、購買這個作品的人,還有最重要的荒花協助我把漫畫印成實體。
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,所有的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,不分性別。
-
第十屆金漫獎入圍名單:
https://www.openbook.org.tw/article/p-62345?fbclid=IwAR1qqDiDG3Tqxku5nZ0yxQ0zMv8yxYgF9X7InxWpE4gySPv5ns8Oz-xlg_E